Search

坦白說起初收到這本書時,我反射性地想:又是一本談論母女和解、同志議題的書,好像沒什麼新意。大部分長輩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坦白說起初收到這本書時,我反射性地想:又是一本談論母女和解、同志議題的書,好像沒什麼新意。大部分長輩面對女兒是同志時,不總是丟一句「都什麼時代同性戀沒關係,可是我家的小孩不行。」拖了很久才翻開書,竟令我驚豔不已,與其說這是本關於親情的書,更應該將此書定位成關於女人的書寫。

書中的故事情節並非只有母女關係一條主線,還包含了主角對自身生命歷程的反思與矛盾。藉由年邁母親的視角窺探各種年齡層女性面臨的困境。母親為全心育兒而中斷了全職教師工作,再度回到職場時,只能在長照機構兼職,照顧對象剛好又是活得很久卻罹患肌少、失智的高齡女性。

另一方面,母親焦慮的希望同志女兒走向正途,嫁給好老公生兒育女,也反射出韓國根深蒂固的家庭主義,認為人生一定要結婚才有保障。尤其是未婚的女子,即使事業成功還是會被貼上有問題的標籤。

故事中主角的兩個自我矛盾,我覺得特別吸睛。

「我好像讓女兒讀太多書了。我希望女兒能夠盡情讀書,可以上大學、上研究所,這樣就能成為教授,遇上好老公。」主角這樣呢喃著。

母親一方面希望獨生的女兒能出人頭地,不要輸給男人,可以當上大教授,翻轉階級不要和她一樣面臨老後貧窮的困境,另一方面,即使自己在婚姻育兒中犧牲了自我成長的機會,仍覺得不管事業怎樣、同性伴侶多顧家,女人最終還是要走入異性戀婚姻的傳統模式,生兒育女。。

這些情節讓我想到,同樣身為獨生女的我,從小爸爸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「我女兒不會輸男人,以後要當醫師還要走最累的外科」。姑姑也總是說,「現在先專心念書就好,其他不用想。」但直到我考上醫師執照,他們對我的期待又變了:「沒有要限制你交友,但還是嫁給醫師比較好」、「同行比較可以理解你啦!」
當我把同為醫師的男友帶回家時,家人終於鬆了一口氣地說,「還好是男性又是醫師」真是令人哭笑不得。這幾年他們對我的關心也總圍繞在婚姻上。不管是刺青,公開談論政治,出書演講,他們也總是關切的說「你這樣,先生可以嗎?不要忘了顧家,不要太強勢。」有點小氣的我,心底不禁會埋怨到底是女婿重要,還是我重要啊!

講這些當然不是要指責他們,而是慶幸自己在擇偶婚姻這條路總是剛好符合他們期待。但心中不免出現疑惑,若我愛的是同性或是婚姻破裂,我又該如何和他們溝通,他們能理解我嗎?我也馬上想到我的好友,因為同志身份多年和家人冷戰抗爭,不禁令我鼻頭一酸。

書中安排的另一個矛盾,則母親雖希望女兒不要參與危險的社會運動,反正社會就是這樣運轉,抗爭也沒用,顧好自己眼前的事情就好,為此也和女兒起了不少衝突。但同一時間,她卻在目睹任職的長照機構節省尿布,罔顧老人權益時,跳出來指責上級甚至大聲斥責主管「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,都可能是躺在床上的那個人!」

這些衝突的情節,讓我不禁大讚作者鋪陳情節的功力與寫作技巧,能利用平實的文字勾勒出韓國社會散發出的那種壓迫氛圍,以及女性在泥沼中苦苦掙扎卻又想放棄的無奈。同時也明顯反映出,作者對諸多社會議題有著熱切的關心和了解,包括年齡歧視、同志議題、韓國的家庭主義與性別不平等。雖然這類書籍市面上非常多,但相對起生硬的論述理論,作者是用細膩文字和巧妙的故事情節,不帶批判、溫柔地喚醒讀者關心社會的意識,更貼近人心。因此,我誠摯地推薦你閱讀「關於女兒」這本書,一起看看母女最終有沒有相互理解,進而和解!

另外預告一下,這個週末的九點半直播(其實就是明天)
我也將邀請「關於女兒」這本書的編輯,一起從韓國留學、韓國美食、聊到韓劇,韓國小說,還會介紹她的最近作品喔!
歡迎大家一起來聊天放鬆喔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 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 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 熱愛重訓跑步 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 懷抱著無限夢想 努力前進著
View all posts